(徐淮网文化栏目 张文一 銮翠翠讯)在徐州贾汪区风景秀丽的茱萸山下,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这个小山村,有个奇怪的名字,叫“土盆村”。 小山村汉代就有人居住,原来叫“杏花村”。据铜山《大泉乡志》:当地的土,与别处不一样,红彤彤的土,富含粘性与韧性,特别适合做陶器,土盆村做土陶的历史可达上千年。 杏花村的土陶,远近闻名,久而久之,在人心中慢慢的淡忘了杏花村,干脆就叫做土盆村。 人类从远古时代,发现了火的使用,又懂得了制陶,从此,人类文明开始质的升华!土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人类传统手工制陶技艺。资料介绍:“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即具有“原始时代的型制、亦有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 的印痕”。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四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陶,是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作为九州之一的古彭徐州,早在汉代,就有精美的陶器使用。两汉时期,徐州的陶业为皇家专用。历史上,徐州陶业兴盛一时。 出生在1981年的张开业,从儿童时代,深受祖、父辈的熏陶,特别喜爱这泥土与火的技艺,高中毕业后,就自己动手做土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人家叫他“土盆张”。他继承了祖辈流传的制陶业。他的父亲、他今年九十多高龄的爷爷,爷爷的爷爷到张开业这一辈,历经五世,一直没有放弃土陶烧制的手工制作! 土盆村的土陶器,具有透气性好、不洇水、耐盐碱等特点,据说,以前穷的时候,土盆村生产的土盆都能当锅用。还有的老年人说土盆村烧的罐子、盆用东西一敲“噹噹”的发出像銅器一样的金属声。附近村的人都叫它“铜盆”。 做土陶的工艺步骤:首先是晒土,第二步是泡泥,第三步是踩泥,第四步是揉泥,第五步做盆,双手要在托盘旋转时不断为陶盆“塑型”。 做土陶的第一步是选土,用地表一米以下没有杂质的红陶土,然后晒干透泡泥,泡好之后用塑料布盖干,洇一天一夜。然后翻一遍,用脚踩最少要踩三遍。之后搬到屋里揉合成泥盘,用塑料布盖好,让其陈腐。时间越长的泥可塑性越好!做出的坯子越不容易裂。 第二步拉坯成型,传统的窑屋里干活是三个人,分工明确。拉坯的是“头匠人”专拉坯;整型的是“二匠人”;揉泥蹬轮子的是打下手的。 “二匠人”从大泥盘上用泥铲铲下泥,然后穿布底鞋(因为布底鞋不沾泥)踩两到三遍后,打杂的拿到揉泥台上揉几遍,匠人”开始拉坯。 做好一件东西打杂的捧到外面,“二匠人”再整型捏罐鼻、打缸、晾坯朝屋里收等这都是“二匠人”的活。 最后就是晾窑烧窑,晾窑必须是有风有太阳的好天,一大早就要把一窑的坯子全部拿到外面晒等到中午前后坯子晾干透了开始装窑晾窑的时候这三个人,每人还需带一人来帮忙,装窑是”匠人”和“二匠人”装,打下手的负责朝窑门口拿坯子,一般都得到傍晚前后才能装好。过去,装好窑后还要祭拜窑神。 点火也有讲究,最初,是小火熏潮气,烧几个小时之后火慢慢放大。烧窑是“匠人“与“二匠人”的活,打下手的负责运燃料,经过一天一夜的火炼,一窑土陶就烧好了。 用土陶匠人的行话说:窑烧生了,怨“头匠人”的眼;坯子坏了,怨“二匠人”懒;打下手的啥事都无关。 张开业吟诵到: 低头看炉火, 抬头望孤星。 寒窑陶匠顶烈风! 夜深人静听水声。 天寒肚饥盼精品, 抱得精品两袖风! 说土陶是“火与土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一点都不夸张! 在张开业的制陶作坊和陈列室,我们看到那朴实无华,如泥土一样的色彩,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精美土陶,发出由衷的赞叹! 张开业说: “整天与泥巴打交道,虽然苦点,赚不了太多钱,但值得,我要把这门技艺坚守下去。”说起土陶的未来,张开业踌躇满志,他还准备去学些雕刻方面的手艺,哪怕尝尽艰辛,也要让泥土之香长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