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网收藏栏目 马清彦 銮翠翠讯)贾汪号称泉城,许多村庄以泉水命名,如泉旺头村,如青山泉村,有的村名简单明了,呼来上口,如大泉村,有的美妙动听,充满诗意,如涧溪村,总之,泉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这些村庄的名字都和泉水有关。 贾汪白水泉 说起贾汪的泉水,首屈一指的是大泉,其次是青山泉,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贾汪还有一口载入史册的泉水,出山之泉如铁马奔流,大泉和青山泉均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天下第一泉的济南趵突泉也无法相提并论,它就是泉河村的寿圣泉。 清道光《滕县志》:“茱萸山,下有寿圣泉,方径二尺许,水涌出如沸汤,为大河,即济南之趵突不及也。”看到这样的记载,谁能不为之惊叹?趵突泉可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国名泉,它都不在话下,可想而知寿圣泉是何等的清流激湍。 泉河村老泉 标注老泉的牌子 泉河村内的泉河 泉河村南侧的泉河 泉河又叫不老河,但是不老河地名的历史远远比不过泉河的历史悠久。清道光《滕志》:“东南二百二十里曰泉河,其源出茱萸山西寿圣泉,西流入徐州镜韩家山入于泗。”茱萸山是包括大洞山在内的群峰,这口泉水源出大洞山西侧。 泉河,至今许多贾汪的中老年人依然这么称呼,岁月沧桑,地名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在三百年前的清代地图上,赫然标注着以寿圣泉为名的泉河村。 清中期大运河舆图 泉河,百姓还叫它南河,因为它位于大洞山南,是山下居民的俗称。贾汪土盆村的鹿蔚之(1878—1963)留下一首诗,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述了鸥鸟惊飞、行客问津、撒网捕鱼、天际归舟的安逸美景,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泉河风光。 布临南河即景偶书 鹿蔚之 徐步优游河岸隈,顾瞻景物久徘徊。 翩翩鸥鸟惊人起,泛泛渔舟各自开。 渡口问津行客至,波心荡桨罟师来。 滔滔昼夜常如此,归舟东海去不回。 清代官员张吉梁沿泉河东下,一首《荆山桥放舟》和大家共享了一份游子回的喜悦心情。 荆山桥放舟 [清]张吉梁 解缆长桥下,来乘万里风。 船头波影白,蓬背日光红。 水势日趋下,乡音渐不同。 群山如拱揖,迎我入淮东。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泉河仍然保留了几个渡口,来往行人及车辆照样需要摆渡过河,汴塘的茶棚渡口每半小时一班渡船,船老大是34岁的吴德超,对于年轻人来说,为了方便群众来往,收入不高却能一路坚持下来的确让人称赞。 泉河上的茶棚渡口 贾汪区紫庄镇吴姚村位于泉河旁边,清末出了一个秀才叫鹿庆达(1855—1919),他的诗歌撷取了生活的精彩片断,再现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 戏题醉汉 [清]鹿庆达 书馆槽坊近,常常见醉翁。 每邀人两位,共饮酒三盅。 入肆精神壮,流涎气色忽。 沽来清浊好,筛去碗壶同。 笑我鲸能吸,嫌君兕不同。 鲸吸,鲸吸牛饮,比喻狂饮酒水。兕酒,兕(sì)酒称觥,觥(gōng)是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精神头来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一个低头猛喝,一个抬头猛灌,把大众百姓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泉河村上泉 大洞山周围曾是滕县的飞地,滕县管辖了两千多年,因此这口泉的记载出现在《兖州府志》和《滕县志》上,万历《兖州府志•山川志》:“茱萸山,寿圣之泉出焉,方径二尺,涌出如沸,流而为泉河。”圣寿泉位于何处?根据多本史料对泉水方位的记载,推测泉河村的上泉当是寿圣泉。 虎庄村记载泉河的古碑(刻于1774年) 在泉河村,我们遇到85岁的王兆荣老人,说到泉河村的泉,他首推上泉:“大泉都没有上泉的名气大,上泉现在只是一口井了,井里一年四季都有水,从没干过,没自来水之前,整个村庄都吃这口井水”“以前化工厂想用这口泉水,把泉眼打深了,发现上行有水,底行没有水,就把这个泉用青石板圈了起来” 据村民崔家成老人讲,泉河共有七个泉,上泉、锅卡泉、毛泉等等,“上泉是最古老的泉,以前是个水坑,淌水可大了,咕嘟咕嘟的,在泉边打个坝子,水就自动把几亩地浇好了,最近几年不太往外淌水了。” 上泉井口为长方形,下方是圆形,目测直径一米多。我们试图从上泉找到一点答案,有一块井台石用的是汉墓青石,被磨得油光铮亮,没有看到文字。井的西南有一条宽3米的河沟,长度大约有70米,这大概是泉水冲出的一条沟。 听崔家成老人介绍,泉河的七个泉除了上泉位于茱萸山之西,其它的泉均位于茱萸山西南,如果是这样的话,上泉的位置符合古方志“茱萸山之西”的记载,可以推测上泉就是寿圣泉。 一口泉牵动众人心,由于圣寿泉离徐州市区比较远,许多前期探访工作都是由贾汪区建平中学的韩震老师去东奔西跑踩点。徐州市教育局的韩秋红主任正在探讨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和教学工作相结合,让孩子们走出教室亲密接触实物,感受徐州传统文化的底蕴。徐州市图书馆的王仁同老师经常把古碑的拓片进行存档,以备后来人能够在市图书馆找到自己家乡的碑文记载。对家乡传统文化的挚爱,把大家联系到一起。 |